當前位置:首頁 > 資訊中心 > 營養(yǎng)健康
“老來瘦”是誤區(qū)?肌肉流失才是健康殺手
在生活中,"千金難買老來瘦" 的說法一直被廣泛流傳,很多老人為了遠離高血壓、高血脂等疾病,便刻意控制飲食來追求 "消瘦"。但不知你是否留意到,身邊有些老人走路的速度越來越慢,上下樓梯時總是顯得格外吃力,甚至連握著水杯都會開始顫抖。這些看似平常的衰老跡象,背后可能隱藏著一個正在悄然蔓延的健康危機 —— 肌少癥。
肌少癥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骨骼肌量減少、肌肉力量下降和/或肌肉功能減退的骨骼肌疾病。簡單來說,就是肌肉在慢慢“變弱變小”。
人體肌肉在30歲左右達到巔峰,此后便開啟流失進程。40-50歲期間,肌肉量通常每年以0.5%-1%的速率遞減 。步入50歲后,這一速度加快,肌肉量每年減少1%-2%。70歲時,約30%的肌肉量可能已悄然流失;到80歲,肌肉量甚至可能只剩青壯年時期的一半 。當肌肉丟失30%,會影響正常功能;丟失40%,甚至可能威脅生命。
最新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全球 60 歲以上人群中肌少癥患病率已達 10%-27%,預計 2050 年患病人數(shù)將突破 5 億大關。這意味著每 10 位老人中就有 1-2 人正受肌少癥困擾,其蔓延態(tài)勢已構成全球性老年健康挑戰(zhàn)。
我國肌少癥流行情況更為嚴峻:社區(qū)老年男性患病率 12.9%、女性 11.2%;而養(yǎng)老機構中,男性患病率升至 26.3%、女性達 33.7%,更有 65.9% 的老年人存在肌少癥風險。這組數(shù)據(jù)揭示出一個殘酷現(xiàn)實 —— 在專業(yè)照護環(huán)境中,每 3 位老人就有 2 人面臨肌肉流失威脅。肌少癥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老年健康“隱形殺手”。
肌少癥的危害:從生活不便到致命風險
跌倒骨折風險顯著增加:肌肉流失和力量減弱會削弱身體平衡功能,顯著增加老年人跌倒風險。跌倒后,髖部、脊椎等關鍵部位骨折風險顯著升高,這類骨折常導致生活無法自理,甚至危及生命。
吞咽困難與肺炎風險升高:負責吞咽的肌肉會發(fā)生萎縮無力,導致吞咽障礙,進食飲水時易發(fā)生嗆咳。食物或液體一旦誤入肺部,極易引發(fā)吸入性肺炎,對老年人健康構成嚴重威脅。
生活質量下降,影響壽命:肌少癥可導致軀體功能衰退,具體表現(xiàn)為提重物(如買菜)、行走、爬樓梯等活動能力下降,進而顯著削弱獨立生活能力。這不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,研究表明,重度肌少癥患者的住院風險及全因死亡率顯著升高,還會加重家庭和社會的醫(yī)療照護負擔。
加重多種慢性疾病負擔:肌少癥與慢性阻塞性肺病、糖尿病、心力衰竭、癌癥等多種慢性疾病緊密關聯(lián)或相互影響。當這些慢性病患者同時患有肌少癥時,病情往往更難控制、更容易惡化、恢復也更慢。
在家就能做!警惕肌少癥的自我篩查方法
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家中老人出現(xiàn)以下情況:體重在6個月內無明顯原因下降超過5%、爬樓梯變得非常吃力、走路時容易腿軟或感覺沒力氣、跌倒次數(shù)比以前明顯增多,建議在家進行初步篩查。以下是幾種簡便易行、得到專業(yè)指南推薦的篩查方法,可以組合使用:
小腿圍測量(簡易粗篩)
方法:用皮尺環(huán)繞小腿最粗處一圈,測量其周長。
參考值(亞洲肌少癥工作組推薦):男性 < 34厘米,女性 < 33厘米。低于此值提示肌少癥風險增加。
無皮尺替代法:讓老人坐好,膝蓋彎曲成90度。用自己的雙手拇指和食指環(huán)繞成圈,去套住老人小腿最粗處。若指環(huán)正好圈住小腿或留有空隙,提示肌少癥風險較高。
5次坐起試驗(評估下肢力量)
方法:讓老人坐在一個約43厘米高(標準餐椅高度)、無扶手的穩(wěn)固椅子上,椅背靠墻固定,雙腳平放地面,?分開與肩同寬?,測量確認?小腿與地面垂直?,雙手?交叉緊抱于胸前?。聽到“開始”指令后,?以最快速度連續(xù)完成5次站起?(需完全站直)- 坐下?(臀部觸椅面);?從“開始”口令發(fā)出時啟動計時,至第5次臀部接觸椅面時停止?。測2次?,間隔休息?≥1分鐘?,取更快一次結果。
參考值(常用標準):如果完成5次站起-坐下動作耗時 > 12秒,提示下肢肌肉力量和功能可能不足。
握力測量(評估上肢力量)
方法:讓老人站立或坐直,手臂自然下垂(或按握力計說明書要求)??焖俦M全力握住握力計3-5秒,左右手各測3次,間隔15秒,取平均值。
參考值(亞洲肌少癥工作組推薦):男性 < 28公斤,女性 < 18公斤。低于此值提示全身肌肉力量可能下降。
6米步行測試(評估步速與功能)
方法:在平坦無障礙的地面上,劃出6米長的直線距離(起止點各預留1-1.5米作為緩沖加速/減速區(qū))。讓老人以日常步行的自然速度,從起點走到終點。記錄走完中間6米(不包括起止緩沖區(qū))所需的時間(秒)。測量2次,取平均值。計算步速(米/秒)= 6米 / 平均時間(秒)。
參考值(常用標準):如果步速 ≤ 1.0米/秒(即走完6米耗時 > 6秒),提示腿部肌肉量或功能可能不足,活動能力下降。
SARC-F問卷(評估主觀癥狀)
方法:老年人可以根據(jù)自身近期的感受,回答以下5個問題(SARC-F量表),每個問題選擇最符合的選項并計分:
力量 (S):舉起或搬運10斤重物(如一袋米)有多大困難? (0分=沒有困難, 1分=有一點困難, 2分=有很大困難或無法完成)
輔助行走 (A):在房間內行走有多大困難? (0分=沒有困難, 1分=有一點困難, 2分=有很大困難、需要使用輔助器具或他人幫助)
從椅子站起 (R):從椅子或床上站起來有多大困難? (0分=沒有困難, 1分=有一點困難, 2分=有很大困難或需要幫助)
爬樓梯 (C):爬10級臺階有多大困難? (0分=沒有困難, 1分=有一點困難, 2分=有很大困難或無法完成)
跌倒 (F):過去一年跌倒過多少次? (0分=沒有跌倒, 1分=跌倒1-3次, 2分=跌倒≥4次)
評估標準:將5個問題的得分相加??偡?≥ 4分 提示肌少癥風險顯著增加,分數(shù)越高風險越大。
重要提示:
? 以上方法均為初步篩查工具,目的是識別風險。
? 任何一項篩查結果異常(小腿圍低于標準、坐起時間>12秒、握力低于標準、步速≤1.0米/秒、或SARC-F總分≥4分),都強烈建議及時帶老人到醫(yī)院老年科、康復科或內分泌科就診。
? 醫(yī)生會通過更專業(yè)的檢查進行綜合診斷,明確是否存在肌少癥及其嚴重程度,并制定干預方案。
科學“存肌肉”:三管齊下,有效逆轉肌少癥風險
肌少癥并非不可逆轉的命運!大量研究證實,通過積極調整生活方式、進行科學的營養(yǎng)干預和規(guī)律的運動鍛煉,完全可以有效預防肌少癥的發(fā)生,甚至顯著改善已有肌少癥患者的肌肉質量和功能。
告別加速肌肉流失的不良習慣
堅決戒煙:吸煙會干擾肌肉蛋白質合成信號通路(如抑制mTOR通路),同時促進肌肉分解代謝,顯著加速肌肉流失。
嚴格限酒或戒酒:長期過量飲酒會直接損害肌肉細胞(酒精性肌?。蓴_蛋白質合成,并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影響肌肉控制。建議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<25克,女性<15克,最好戒酒。
避免久坐不動:長時間靜態(tài)行為是肌肉流失的獨立危險因素。建議每坐30-60分鐘,就起身活動5-10分鐘(如散步、伸展)。日常多走動,減少總靜坐時間。
精準營養(yǎng)干預:為肌肉合成提供充足“原料”
足量優(yōu)質蛋白質是關鍵
攝入量:60歲以上老年人,即使沒有肌少癥,也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入量達到1.2-1.5克/公斤體重。 例如,一位50公斤的老人,每天需要60-75克蛋白質(1.2g/kg)至75克(1.5g/kg)。對于已確診肌少癥或營養(yǎng)不良風險的老人,可能需要更高劑量(如1.5-2.0g/kg),需在醫(yī)生或營養(yǎng)師指導下調整。
優(yōu)質來源:瘦肉(雞胸肉、瘦牛肉)、魚蝦、雞蛋、低脂/脫脂奶制品(牛奶、酸奶、奶酪)、大豆及制品(豆腐、豆?jié){)、低脂干酪是優(yōu)質蛋白首選。它們應占全天蛋白質總攝入量的60%以上。
均勻分配:將蛋白質均勻分配到一日三餐(甚至加餐)中攝入,比集中在一餐吃更有利于肌肉蛋白質的持續(xù)合成。建議每餐至少包含20-30克優(yōu)質蛋白。
示例參考(約60克蛋白):
早餐:1個雞蛋(6-7g) + 200ml牛奶(6-7g) + 1片全麥面包(3-4g)
午餐:2兩(100g)瘦雞肉/魚肉(約20-25g) + 半塊豆腐(約8-10g) + 蔬菜米飯
加餐:一小杯無糖酸奶(約5g) + 一小把堅果(約3-5g)
晚餐:2兩(100g)蝦仁(約18-20g) + 蔬菜 + 雜糧飯
重視維生素D
維生素D對肌肉功能和力量至關重要。老年人皮膚合成能力下降、日照不足,普遍缺乏。
建議:在安全(避開強光時段)和防曬的前提下,適度增加戶外日照時間(如每日15-30分鐘)。
保證抗氧化營養(yǎng)素
攝入充足的蔬菜(尤其是深色葉菜、西蘭花)、水果(如藍莓、草莓、柑橘類)和全谷物,提供維生素C、E、類胡蘿卜素等抗氧化劑,有助于減輕肌肉氧化損傷,維持肌肉健康。
科學運動鍛煉:刺激肌肉生長的“開關”
運動是逆轉肌少癥的核心!最有效的是將以下三類運動結合:
抗阻訓練(力量訓練)- 增肌主力
目標:直接刺激肌肉蛋白質合成,增加肌肉體積和力量。
方式:使用啞鈴、裝滿水/沙的瓶子、彈力帶、或利用自身體重(如坐位抬腿、靜力靠墻蹲)。
關鍵動作:
舉啞鈴(水瓶):雙手各握 1 瓶水,手臂自然下垂,掌心朝前。慢慢彎曲手臂,把水瓶舉到肩膀高度,停頓 1 秒,再慢慢放下,重復 8-12 次。
拉彈力帶:使用彈力帶,每次每組做5個,能夠鍛煉臂力和手指力量。
坐位抬腿:坐在椅子上,緩慢抬起一側腿至伸平,保持7秒左右放下,5 - 10次為一組,左右交替進行。
靜力靠墻蹲:雙腳打開與肩同寬,腳尖向前,上身挺直靠墻屈髖屈膝下蹲,腰背貼緊墻壁,收腹,保持小腿與地面垂直,每天練習3 - 5次,每次保持30秒 - 2分鐘。
頻率:每周進行2-3次(非連續(xù)日),保證肌肉有足夠的恢復時間。
要點:從低強度開始,循序漸進增加阻力或次數(shù)。安全第一,必要時尋求物理治療師或專業(yè)教練指導。
有氧運動 - 提升心肺與整體功能
目標:改善心肺功能、血液循環(huán),提升整體活動能力和耐力,輔助減脂。
方式:快走(速度以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為宜)、游泳、騎自行車(固定或戶外)、太極拳、八段錦、低沖擊有氧操。
頻率: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(如每次30分鐘,每周5次),可將有氧安排在抗阻訓練后進行10-20分鐘,或單獨進行。
平衡與柔韌性訓練 - 防跌倒保障
目標:提高身體穩(wěn)定性、協(xié)調性和關節(jié)靈活性,顯著降低跌倒風險。
方式:
平衡:并腳站立、前后腳串聯(lián)站(一腳腳跟緊貼另一腳尖)、單腿站立(手扶穩(wěn)固支撐物)。
柔韌性:各關節(jié)(肩、髖、膝、踝)的靜態(tài)拉伸,每次拉伸保持15-30秒,感覺輕微牽拉感而非疼痛。瑜伽、太極也包含很好的平衡與柔韌練習。
頻率:每天都可練習,尤其平衡訓練應融入日常。 例如刷牙時練單腿站。累計每天10-20分鐘效果更佳。
結語:存錢不如“存肌肉”,老年健康從護肌開始
“老來瘦”不如“老來壯”!強健的肌肉是老年人維持獨立生活能力、抵御疾病、享受高質量晚年的核心“資本”。摒棄盲目追求消瘦的觀念,從今天開始,通過科學的“吃”和“動”,積極為您的肌肉“充值”。這份健康的投資,將讓您的晚年生活更有活力、更有尊嚴、更有保障!
互動:
您是否留意過家中長輩的肌肉健康狀況?不妨用我們提供的自測方法幫他們初步篩查一下。
您或您的家人有哪些實用的“增肌”飲食或運動小妙招?歡迎在評論區(qū)分享交流,共同守護長輩的肌肉健康!